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本地旅游 > 正文

    [文史] 魏源故居

    信息发布者:王在建
    2017-09-07 15:42:59    来源:隆回门户网    回复:0    点赞:0


       
       
      


       
       
      


       
      魏源故居(隆回文物局提供图片)
          魏源是清代的经学家、史学家、诗人,又是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改革家。其故居座落在隆回司门前镇学堂湾村沙洲上,距隆回城桃洪镇约六十公里。1995年,魏源故居被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4月入选为"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
          魏源,字默深,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高邮知州。他自青少年起就忧国忧民,讲求经世之学。在贺长岭、陶澍等东南大吏的幕府中,魏源协助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筹办改革漕运、盐法诸事,实践和推行经世改革思想。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魏源产生了变法图强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撰就了《圣武记》、《海国图志》等鸿篇巨著,对中国乃至日本等东亚国家的近代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故居所在地,名曰沙洲,实则是一个台状的宅地,因其地形狭长如船,所以又叫"船形上"。四周为开阔的田垅,一条清澈的金水河从院后穿过,垅中有狮、象两山分立金水河两岸,狮山如奔,象山如扑,连着南端看似闸板高耸云天的五主峰,形成故居所在地有名的"狮象把水口,金板铲龙门"胜迹。南面远处矗立群山峻岭的中笔架山,是由三座大山的山尖并排而成的一个大笔架,正好与故居读书楼遥遥相对,据当地老一辈谈论:正因为沾了笔架山灵气,才出了魏源这样有大学问的人物。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系魏源的祖父孝立公遗留下的产业。相传魏氏九世祖元瑛公至魏源祖父孝立公居所称"垭塘湾公馆",民国初年改建为宗祠,孝立公另给十个儿子建了十座大体一致的宅院。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字春煦,排行老五,魏源故居就是他及家人所分住的的其中一座。魏源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至他27岁那年(1820年)全家迁往江苏定居才很少回家。1951年土地改革时,这所房子被分给魏源之房族后裔魏华柏等几户贫下中农居住。1994年,隆回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将故居内住户全部迁出,收归国有。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国家文物局先后三次拨款进行了维修。
          现存的魏源故居是一座两栋正房两栋厢房的木结构四合院,座西南,朝东北,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有土围墙。通面阔约43米,通进深约54米,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主米。槽门位于正房的左前方,朝向北偏东20°,系过亭式木构架房子,曾毁圮多年,1994年按原貌修复。从槽门进入院内,是个晒坪,面阔约22米,进深约16米。过了晒坪,就是故居的主体建筑,平行排列的两栋正房均为平房,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正屋的一边是魏源父母的居室,另一边是一家人的起居之所。后面正屋的用作祭祀和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左侧厢房亦为平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曾被故居内住户改建得面目全非,2000年维修时恢复原貌,现辟为魏源生平业迹展览室。右侧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五间正房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魏源就在这里启蒙读书的,当年读书用的条案、条橙仍保留陈列在此。观故居,睹遗物,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少年魏源挑灯夜读和"狗不识主"的情景。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的魏源故居保护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的重视,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省委书记杨正午、省长周伯华、副省长贺同新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彭卿云都曾到故居现场指导工作。隆回人民政府切实履行保护职责,专门设立了魏源故居管理所,加强了故居的管理。文化文物部门注重发挥魏源故居的社会效益,在搞好全面维修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故居复原陈列及魏源生平业迹展览,增强了故居的历史厚重感,吸引更多的人员前来参观,参观人次日益增多。自1994年9月份正式对外开放来,共接待参观人员26万多人次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声明 本文由乡镇港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乡镇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乡镇港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